氢气
基本属性
分子式:H₂,分子量2.01588,是已知密度最小的气体(标准状况下密度0.0899 g/L,仅为空气的1/14)。
熔点:-259.2℃,沸点:-252.77℃,在-252.87℃时可液化,-259.1℃时变为雪状固体。
难溶于水,常用排水集气法收集。
化学性质
可燃性:与氧气混合时,4%-75%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易爆炸,燃烧生成水(2H₂ + O₂ → 2H₂O)。
还原性:能还原金属氧化物(如H₂ + CuO → Cu + H₂O),还可与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。
稳定性:常温下性质稳定,但被钯、铂等金属吸附后活性增强,可能引发“氢脆”现象(金属晶格损伤)。
危险性
列入《危险化学品名录》,需按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管控。
泄漏时可能聚集形成爆炸风险,且无色无味导致窒息危险。
产品详情
核心应用领域
工业领域
原料:合成氨、甲醇、石油炼制(脱硫、加氢裂化)及尼龙、农药等精细化学品生产。
保护气:电子工业(半导体制造)、冶金工业(钨、钼、钛还原,硅钢片生产)及轻工业(石英玻璃、浮法玻璃制造)。
冷却剂:汽轮发电机冷却。
交通领域
公路: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长、加注快,适合中长距离运输。
铁路:氢基燃料电池替代内燃机,实现零排放且无需电气化改造。
航空:液氢燃料减少对原油依赖,国内首款氢燃料内燃机飞机已首飞。
航运:氢动力船舶基于燃料电池,兼顾高效与零排放。
能源领域
发电:通过燃料电池或氢能发电厂转化电能,解决电网削峰填谷问题,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稳定性。
储能:结合风光发电,实现“风光+氢储能”一体化,平滑能源波动。
建筑领域
供暖供热:天然气管道掺氢、建筑热电联供系统,促进低碳转型。
青岛氢能产业实践
政策支持
青岛市印发《国家碳达峰试点(青岛)实施方案》,提出建设“东方氢岛”,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及“风光+氢储能”模式。
设立氢能产业园(西海岸新区),重点发展氢能整车、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制造。
产业进展
中国石化青岛炼化:建成全国首座“碳中和”加氢站,累计供应燃料电池氢超1000吨,日出厂量约1500公斤。
氢能港口:山东港口青岛港建成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,推广氢能车辆50辆,累计运营里程80万公里,减少碳排放超1000吨。
技术创新:投用全国首座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电站,年发绿电1700万千瓦时,用于电解水制绿氢。
未来规划
2026年建成23兆瓦水面光伏项目,总装机达36兆瓦,年发绿电约5000万千瓦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。
推进工业规模海水制氢示范项目,升级加氢站为全国首座海水制氢加氢站。
安全与储存要求
生产使用:需符合《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》,远离火源、热源及氧化剂。
应急处理:制定泄漏预案,配备个人防护装备(如防毒面具、防护服)。
储存材料:使用蒙乃尔合金等特殊材料防止“氢脆”,避免高压下撞击或曝晒。
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载体,在青岛“东方氢岛”战略中扮演核心角色,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,正推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。
立即询价
产品名称:氢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