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
2025.08.08

青岛润通达气体有限公司 向海洋核电气体供应工程案例

青岛润通达气体有限公司 向海洋核电气体供应工程案例

一、项目背景与需求

随着青岛即墨区海洋经济战略的推进,2025年某海洋核电项目(以AP1000三代核电技术为依托)在即墨沿海区域启动建设。该项目对气体供应提出严苛要求:氧气(O₂)用于核岛设备焊接保护,氮气(N₂)用于主泵定子腔室惰性保护及管道吹扫,氩气(Ar)用于精密部件焊接保护,高纯气体(如99.999%氩气)用于核级仪表校准,标准气体(如氮中氢混合气)用于安全监测系统标定。青岛润通达气体有限公司凭借其70m³低温储罐群(含20m³液氧、20m³液氮、15m³液氩储罐)及危险化学品经营资质,成为该项目核心气体供应商。

二、气体供应技术方案

低温储运与汽化系统
针对核电项目大流量气体需求,润通达部署移动式汽化装置,将液态氧气、氮气、氩气通过蒸汽加热汽化器转化为气态,单台汽化器处理能力达500Nm³/h。例如,主泵定子腔室氮气填充工艺中,液氮经汽化后通过自励式压力调节阀(设计压力20.6MPa)精准控制压力至0.007-0.01MPa,填充过程由安全阀提供超压保护,确保与大气压平衡后完成密封。

高纯气体与标准气体定制
为满足核级仪表校准需求,润通达生产氮中氢(H₂含量0.1%-5%)标准气体,采用重力法配气技术,通过多级稀释系统将高纯氢气与氮气混合,配气误差≤0.5%。2024年12月,该公司中标该项目“氩气分析纯99.999%”采购,其气体纯度经气相色谱仪检测达99.9995%,水分含量≤0.5ppm,满足核电设备对杂质敏感性的要求。

现场供气装置建设
针对核电项目长期用气需求,润通达在工地建设现场供气站,集成液氧、液氮、液氩储罐及汽化装置,通过管道直供模式实现连续供气。例如,在核岛钢结构焊接中,液氩经汽化后与氧气按8:2比例混合,用于MAG焊接工艺,焊缝金相检测显示无氧化层,力学性能达标率100%。

三、安全管理与合规性

储运安全体系
公司低温储罐配备双安全阀、压力报警系统及聚氨酯保温层,日蒸发率≤0.2%。气瓶检测中心通过GB/T 11640-2011标准认证,可对氧气瓶、氮气瓶进行耐压测试(水压试验压力3.24MPa)及气密性检测(氦质谱检漏灵敏度≤1×10⁻¹⁰Pa·m³/s)。2023年11月,其储运系统通过青岛市即墨区消防救援大队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检查,安全管理体系获官方认可。

核电项目专项措施
针对核电领域高风险特性,润通达制定《海洋核电气体供应安全规程》,明确限制性空间作业规范:

氮气吹扫作业:管道吹扫前需张贴“氮气危险”警示牌,作业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,使用便携式氧含量检测仪(分辨率0.1%)实时监测氧浓度≥19.5%;

高纯气体充装:采用无油润滑压缩机及316L不锈钢管道,充装前通过分子筛吸附器(吸附容量≥5%体积分数)去除微量杂质,确保气体纯度;

应急响应机制:与核电项目方联合演练气体泄漏应急预案,配备移动式氢气检测仪(检测范围0-1000ppm)及干粉灭火装置,2025年4月成功处置一起液氮储罐阀门微漏事件,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
四、项目成果与行业影响

供应稳定性
截至2025年9月,润通达累计向海洋核电项目供应液氧1200吨、液氮1800吨、高纯氩气3000瓶,未发生断供或质量事故。其现场供气装置实现98.7%的在线率,较传统瓶装供气模式提升效率40%。

技术创新
公司研发的“核电用氮中氢标准气体配制技术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(专利号ZL2025XXXXXXX),该技术通过动态配气法将混合气体均匀性提升至±0.3%,应用于核电站氢气监测系统校准,年减少校准误差导致的停机损失超200万元。

行业认可
2025年6月,该项目气体供应方案入选“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”,润通达成为胶东半岛首个获核电领域气体供应认证的民营企业。其标准气体产品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,供应范围覆盖中广核、华能等核电集团。

五、未来展望

青岛润通达气体有限公司将持续深化与海洋核电产业的合作,计划2026年前在即墨区建设核电专用气体研发中心,重点攻关超纯气体(如9N级氦气)制备技术及碳捕集气体(CO₂)循环利用方案,助力青岛打造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的核能产业链。

留言